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烧的岛群 Author 群主飞龙益阳指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 1461 篇原创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正文共约 6300 字,配图 12 幅,阅读需要 16 分钟,2025 年 10 月 1 日首发。
快捷阅读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点击标题下方的作者"阿登的苦林专辑"!
按:2025 年 5 月 7 日,印巴两国爆发武装冲突,在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使用我国研制的歼 -10CE 战斗机发射霹雳 -15E 空空导弹,击落包括"阵风"在内的数架印度战机,引起多方关注。本文编译自外文杂志《空军月刊》,原作者评论了冲突中印巴双方围绕俄制 S-400 防空导弹系统的攻防战斗。编译本文并不表示赞同原作者观点或证实文章内容,仅供读者参考。配图有改动。
图 1. 俄制 S-400 "凯旋"防空导弹系统(北约称之为 SA-21 "咆哮者")原先曾被命名为 S-300PMU-3,是一款机动式远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具战斗力的防空导弹系统之一,它令大多数与之对阵的空中力量心生畏惧
印度从 2021 年年底开始引进 S-400 "凯旋"防空导弹系统,此举标志着印度远程防空战斗力的一次巨大提升。短短一年之内,印度便在西线部署了数个 S-400 防空团,其中首个该类单位还被广泛报道称将部署在旁遮普邦,旨在监视并确保印度西部边界的空域安全。2022~2023 年间,印度空军的其他 S-400 防空部队也相继具备了作战能力,将覆盖范围扩大至其他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区域。这类部署向外界传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印度意在强化其空中威慑态势,尤其是针对邻国的高性能飞机和远程打击武器。
JF-17 "雷电"战机于 2010 年正式进入巴基斯坦空军服役。该机的早期批次是在中国生产的,但随着项目的成熟,制造工作也逐渐转移至卡姆拉的巴基斯坦航空工业联合体(Pakistan Aeronautical Complex,PAC)内进行,这让巴方得以在国内升级该机,并提升了其对机队配置的自主控制能力。
JF-17 战机的机载武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CM-400AKG 超音速远程空地导弹,这是一款中国研制的高速空对地 / 对海导弹。开源证据表明,巴基斯坦可能早在 2010 年代初便已获得 CM-400AKG 导弹,且在 2012~2013 年左右开始将其整合到 JF-17 战机上并进行了试射。此后,CM-400AKG 导弹便成为巴基斯坦远程打击能力的核心要素。该导弹成为 JF-17 的制式机载武器提升了巴基斯坦空军从防区外威胁被严密保护的陆上及海上目标的能力。
图 2.2025 年 7 月举办的英国皇家国际航空展示会上展出的巨大的 CM-400AKG 导弹实物模型,这也是该款武器首次在西方国家公开展示
S-400防空导弹系统
印度获得 S-400 防空导弹系统意味着其防空体系架构有了极大提升,引入了先进的雷达探测能力、可以频繁机动以及网络化适应能力等特性。该武器系统的核心是一整套雷达传感器,包括 91N6E "大鸟"雷达(用于早期预警和广域监视,探测距离可达 300~600 公里)、92N6E "墓碑"火控雷达(引导交战)、96L6E "奶酪板"低空补盲雷达和诸如"天空 -M "等针对探测隐身目标进行优化的雷达。这些雷达共同构建起层次化的探测网络,让印度方面得以在远距离探测到并跟踪巴基斯坦的飞行器,无论后者的飞行高度如何,也无论其是否有意进行规避。
S-400 防空导弹系统有两个基本型号:俄罗斯空天军自用的国内型和出口型,后者在组成部分的命名上加上了后缀" E ",如 91N6E 搜索雷达和 92N6E 火控雷达。尽管出口型 S-400 防空导弹系统保留了原始设计的整体架构、通用性和多用途性益阳指,但在其中采用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修改,旨在保护俄罗斯的敏感技术,维持俄罗斯相对于国外用户的战略优势,同时也遵守了俄罗斯国家和国际上的军控协定。
图 3. 出口型 S-400 防空导弹系统的若干组成部分及作战架构
S-400 防空导弹系统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其雷达性能。俄军自用版的 91N6 搜索雷达据信在理想条件下可探测到接近 600 公里处来袭的高空飞行的大型目标;出口型 91N6E 搜索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下降了不少,常被认为在 570 公里左右,对具有较小雷达反射截面积目标的探测效能也略有下降。性能的下降不仅是由于下调了雷达发射机的输出功率,也是由于俄方有意简化了信号处理算法。火控雷达也有类似的情况:俄罗斯原装的 92N6 火控雷达可同时跟踪超过 100 个目标,并与其中的约 40 个交战,而且采用了非常先进的目标识别算法;相比之下,出口型 92N6E 火控雷达虽然总体上具备 92N6 火控雷达的大部分性能,但其同时跟踪的目标数和火力通道的数量要明显少一些,某些自适应识别功能也进行了简化,从而限制了其在高度密集或具有欺骗性的战斗环境中的峰值效能。
俄军自用版雷达采用了一系列完全保密的抗干扰手段,包括高速跳频、宽带 / 波形敏捷性、自适应波束成形以及动态噪声抑制算法。这些手段使俄军自用的 S-400 防空导弹系统即便在非常密集的电子对抗攻击的环境下,也能维持对目标的跟踪。而在出口型号上,这些抗干扰手段虽然保留了功能,但在复杂性上却要逊色不少。例如,出口型 S-400 武器系统的频率捷变仍是其显著特征之一,但跳频模式已被简化,部分自适应电子战反制措施(ECCM)的算法也被弱化,旨在让"授权操作者"对这种武器系统的使用更具可预测性,同时保护俄罗斯最先进的防空导弹技术免遭潜在逆向工程破解。
图 4. 巴基斯坦空军宣称,2025 年 5 月 10 日,其第 14 中队的一架 JF-17C "雷电"式战斗机发射一枚 CM-400AKG 导弹,摧毁了一台印度空军的机动式 91N6E 搜索雷达(北约绰号"大鸟")
俄军自用型和出口型 S-400 防空导弹系统的差异不仅体现在雷达子系统上,还延伸到了导弹方面。俄军自用型 S-400 防空系统配备有一个庞大的导弹家族,包括 40N6 型导弹(据报道射程可达 400 公里)、48N6DM 型导弹(射程 250 公里)和 9M96E/E2 导弹(射程较短,但却是一款具备高机动性的拦截弹)。相比之下,出口型客户拿到的 40N6E 型导弹虽然名义上具备大致相同的最大射程,但其导引头的灵敏度、抗电子干扰能力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的实际有效射程,据信较俄罗斯自用型导弹略有降低。
S-400 防空导弹系统在设计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了跳频和波束指向控制技术。这些特性使雷达能够以伪随机的方式快速切换频率,并将电磁波束能量精确地指向目标。这些技术的应用能极大削弱敌方电子干扰的有效性。在实战中,这种灵活性会迫使敌方将干扰设备的功率分散到多个频率上,或者是尝试着预测 S-400 雷达的跳频顺序(这通常是徒劳无功的),从而大幅削弱各种电子干扰措施的效果。印度部署的 S-400 系统不仅限于独立作战,而且深度融入了印度边境地区的防空传感器网络体系中。诸如印度自主研发的"阿卡什"防空导弹及其配套的"拉金德拉"多功能无源相控阵雷达等装备,均通过印度综合空中指挥与控制系统(IACCS)实现了集成,该系统能整合多层次的雷达数据,即使在遭遇电子对抗或信号干扰时仍能保持目标跟踪能力。
图 5. 根据巴基斯坦空军的说法,一架 JF-17C "雷电"战机还成功击中了一台 96L6E 三坐标预警和搜索雷达车(北约绰号"奶酪板",如上图所示)。96L6E 三坐标预警和搜索雷达能扫描特定空域,并针对具有优先级的目标自动生成其飞行航路
上述防空装备的整合强化了 S-400 武器系统的战斗力,这不仅体现在探测、跟踪、锁定巴基斯坦飞行器(既有传统的喷气式战斗机、空中监视平台,也包括低空飞行的无人机)上,而且体现在当敌国试图通过电子手段"致盲"其防空系统时依旧维持这一系列能力上。的确,分析人士注意到,在过去的作战行动(包括前不久的"朱砂痣行动"等战例)中,印度的 S-400 武器系统在电子干扰压力下维持目标锁定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
同样值得重视的是 S-400 防空导弹系统的反电子战能力不仅限于纯粹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俄罗斯的军事学说强调其高价值防空资产应具备机动性和隐匿性,S-400 防空导弹系统的发射架、雷达、指挥所都安装在机动平台上,可以迅速重新部署。频繁机动结合诱饵及电磁辐射管控技术手段,让 S-400 武器系统成为很难对付的目标,尤其是对那些将电子对抗手段集中用于干扰固定阵地的对手而言。
图 6. 组成整套 S-400 武器系统的四台机动车辆,从左往右分别是 55K6E 指挥车、92N6E 火控雷达车、91N6E 搜索雷达车和 5P85SE2/5P85TE2 导弹发射车。91N6E "大鸟"搜索雷达车常停放在距离指挥控制车约 1 公里处,而 92N6E 火控雷达车甚至有可能停放在 30~100 公里开外
最终结果是益阳指,S-400 武器系统构建起了一套针对电子战的多层次防御体系:多波段雷达提供了冗余探测能力,信号处理设备能够滤除干扰信号,网络化的传感器提供了不受影响的目标数据,制导系统亦不那么依赖连续不断的外部信号输入,而且其所运用的战术实现了自身易受攻击的脆弱"窗口期"的最小化。尽管没有哪一款武器系统在先进的电子干扰手段(尤其是来自资源充足的对手)面前是完全"免疫"的,但 S-400 防空导弹系统对技术特点及作战条令的结合使其与诸多同类装备相比,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更能对抗电子压制。
关键在于,S-400 防空导弹系统对电子战的抵抗性并非源于某项"神奇"的技术,而是基于冗余性、适应性和系统集成性这一整套设计思想。在电子攻击将会像导弹发射一样普遍的未来战场上,S-400 的设计者们打造了这样一套武器系统:它不仅能在电子战突击中生存下来,还能继续有效战斗,即便周围的电磁频谱环境非常激烈和复杂。
图 7. 印度空军在旁遮普邦部署的首套 S-400 防空武器系统发射车
更重要的是,S-400 防空武器系统的导弹能应对高速目标的威胁,并进行高精度拦截。例如,9M96E2 导弹最大可进行 20 倍过载的机动,同时可进行超声速飞行,使低空目标在它面前变得易于拦截,即便是在距地面仅 5 米高度飞行的目标也不例外。S-400 防空武器系统的导弹还能拦截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而且据称当其与合适的雷达节点协同使用时还具备反隐身能力。
巴基斯坦的CM-400AKG导弹
在标准配置状态下,CM-400AKG 导弹在飞行末段的速度能够达到马赫数 4.5~5.5 之间,这极大地压缩了拦截的"窗口期",并让防御方的反应复杂化。该导弹的作战使用射程一般认为可达约 250 公里,具体则因取决于诸多因素(如发射高度、载机速度、特定任务剖面等)而有所变化。巴基斯坦空军宣称的数字为 400 公里。该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并辅以卫星导航数据进行中段制导,在飞行末段可通过雷达或红外导引头精确攻击目标。导弹战斗部的典型配置通常为 150 公斤的高爆破片战斗部或更重的穿甲战斗部(后者专门用于打击加固或硬化目标)。
图 8.2019 年珠海航展上的 CM-400AKG 导弹展板,上面给出了有关该导弹的若干信息,展板旁边还放着一枚该导弹的实物模型
CM-400AKG 导弹的飞行轨迹通常为高空巡航与大角度末段俯冲相结合,设计这种机动方式意在降低点防空拦截导弹的效能,并增加雷达的跟踪难度。这些飞行特性,再加上大威力的战斗部,使 CM-400AKG 导弹具备广域的使用范围,能威胁多种目标,包括固定基础设施、指挥所和机动防空系统。该导弹的高速机动性配合灵活的制导方式和强大的杀伤战斗部,使其成为一款颇具威力的武器,能够穿透复杂的防空网,并对敌人的防空平台构成重大威胁。
针锋相对
根据印度空军参谋长辛格的说法,对 S-400 导弹最精妙的运用出现在 2025 年 5 月"朱砂痣行动"的交战中。他声称,印度防空系统击落了 6 架巴基斯坦的喷气机,包括 5 架战斗机和 1 架大型飞机;他还补充说,这些击落战果"大多数"是由 S-400 防空导弹斩获的,而且那架大型飞机(被描述为执行监视任务的机型)是在大约 300 公里远的距离上被击落的。不过他没有提供证据。
巴基斯坦方面立即反驳了这番言论,他们声称印度人的叙述"纯属捏造"。另一则截然不同的头条新闻是,巴基斯坦空军摧毁了印军部署在旁遮普邦阿丹普尔(Adampur)的一套 S-400 防空武器系统。巴媒体和社交平台将这场战斗描述为一次精确打击,有时还会配上 JF-17 战机挂载 CM-400AKG 导弹的画面。印度政府则通过新闻信息局的事实核查正式驳斥这些报道为假消息,随后,印度媒体在同一基地拍摄了总理莫迪站在一套 S-400 防空系统前的照片作为反驳证据。
图 9. 印度总理莫迪,背景中可见 S-400 武器系统的导弹发射筒
问题的关键是证据:巴基斯坦方面尚未公布被摧毁的 S-400 防空导弹阵地的佐证性破坏影像,印度方面同样未能为其所有的主张提供独立的核实追踪记录。简而言之,对新德里而言,对这起空袭毁伤事件的指控是其仍为未经证实的宣传;而对伊斯兰堡而言,这却是宣称胜利的宣言。
S-400与CM-400AKG的对决
这两款武器系统之间的正面对决将围绕着 CM-400AKG 导弹所宣称的突破抑或是规避 S-400 导弹防御包线的能力而展开。一种可能的场景是,巴军是在 CM-400AKG 导弹的最大有效射程或接近其最大有效射程处发射的。通过充分利用 CM-400AKG 导弹的速度、高空飞行路径和大角度的末段俯冲特性,巴军规划人员有可能意在压缩 S-400 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并降低遭拦截的概率。在此类攻击中,CM-400AKG 导弹可以被引导着飞向 S-400 防空导弹阵地的关键组成部分,如指挥所或雷达单元。如此一来,即便未摧毁其导弹发射车,也有可能限制 S-400 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发挥。
图 10. 向印度空军致命的 S-400 防空武器系统发射 CM-400AKG 导弹的是 JF-17C Block 3 "雷电"战斗机,如上图所示。来自巴基斯坦空军第 14 "斩尾者"(Tail Choppers)中队的两名人员被授予巴国第三高的军事荣誉"勇气之星"勋章,以表彰他们在此次任务中的贡献
这样的行动非常类似防空压制(SEAD)任务,尽管 CM-400AKG 导弹本质上并不是一款反辐射导弹。理论上,如果一款导弹配备了主动寻的导引头或被提供精确的目标数据,那么它就能直接朝 S-400 导弹阵地的雷达辐射源飞去,从而对 S-400 武器系统最关键的传感器组件构成潜在威胁。所谓"希望延长射程"的说法,并不必然意味着突破导弹的技术限制,而是反映出这样一种战术决策:让 CM-400AKG 导弹在性能包线的上界附近飞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延伸防区外发射的距离,在试图打击印度空域纵深的高价值目标时,使发射导弹的 JF-17 战机保持相对安全。
饶是如此,CM-400AKG 导弹依旧面临着燃料容量和飞行续航性能方面的固有局限。要想拓展该导弹的射程,需要 JF-17 战机爬升至更高的发射高度,以优化导弹的弹道和使导弹的滑翔及巡航飞行段最大化。然而,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导弹被探测到的可能性,因为印度的 S-400 导弹系统很有可能在发射平台爬升时就将其捕获,为防空战斗人员提供早期预警。一旦巴军战机发射导弹,其轨迹同样可被探测到,从而为 S-400 防空系统操作人员争取宝贵的额外时间(哪怕只有几秒钟),得以启动反制措施、准备拦截弹或采取反电子干扰措施。本质上,尽管 CM-400AKG 导弹具备高速度和防区外远程打击能力,但发射高度、导弹射程、雷达探测与防御反应时间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了一套复杂的作战筹划体系,对阵双方在筹划此类高风险交战时,都必须对此进行周密考量。
图 11. 巴基斯坦空军 JF-17 战机挂载 CM-400AKG 导弹的画面
无论印巴双方的那些说法是否属实,这场冲突都向世人展示了南亚地区先进远程打击武器系统与尖端防空网络之间的战略博弈。巴基斯坦装备的 CM-400AKG 导弹使该国具备了高速、防区外打击能力,这一能力使印度的威胁评估复杂化。反过来,印度的 S-400 防空武器系统也打造了一道防御屏障,迫使巴方如果还想威胁这些重要资产的话,就只能考虑远程、高风险的战术。无论在这场发生于 2025 年的冲突中成败与否,都凸显出该地区现代化战争的本质特征:双方的交锋不仅体现在物理毁伤层面,更是通过对话语权的争夺与心理威慑而展开。在冲突中,印巴双方都力图展现实力与决心,同时在技术、战略与信息战紧密交织的环境中,谨慎管控局势及风险升级的程度。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没有过硬的证据(如现场照片、真实的雷达记录、彻底的数据量化分析),这两套武器系统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目前仍仅限于猜测与个人解读的范畴:交战双方都过度依赖各自偏好的叙事,并常常将其包装成既定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情况与俄乌战争中那个所谓"基辅幽灵"的故事的演变颇为相似:它最初是个谣言与宣传的混合体,后来逐渐以被现实检验的修正形态呈现,并承载起了新的政治内涵。在缺乏无可辩驳的证据的情况下,此类叙事往往游走于战略宣传、民族自豪感与公众对戏剧性故事的渴求等领域相互交织的边缘,使事件难以获得最终定论。
图 12. 地面静态展示的 CM-400AKG 导弹近距离特写(上)及投放瞬间(下)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 给本站投稿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投稿" -
- 加入粉丝群,只需输入关键词"加群" -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欢迎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益阳指
昊天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